文字斋讲座第一百八十二讲
明清大凉山边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主讲人:龙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廖涵(重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与谈人:张华(重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代启福(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时间: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
地点: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
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承办: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龙圣,1983年生,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第二批),《民俗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史研究》《民俗研究》《史学集刊》《社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著有《从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湘西白帝天王叙事的形成与变迁》。
讲座内容简介:
随着明后期营兵制的推行,大凉山边缘地区以“番夷”为主体的营屯聚落出现,并呈现出浓厚的族群文化特色。入清后,这些营屯聚落随土司的招立被纳入国家体制,但直到乾隆晚期,其聚落形态、权力格局和风俗文化等方面依然与周边汉族聚落有很大的不同。清中叶以后,随着移民的大量到来、保甲的编设、文教的推广,以及民族间的交流、互动,营屯聚落日益融入周边社会,在形态上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具有高度国家认同感的营屯聚落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