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由亚洲体育博彩平台-亚洲博彩平台推荐
主办的“巴蜀石窟艺术概论”主题讲座,在博雅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老师主讲,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龙红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贾国涛副教授为讲座与谈人。讲座由重庆大学历史学系董涛副教授主持,数十位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师生到场聆听。
米德昉研究员
龙红教授(左),贾国涛副教授(右)
讲座开始,米德昉老师按照时间轴线梳理了巴蜀地区石窟艺术在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概况与特点,并根据中国古代朝代变迁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米老师高度肯定了目前巴蜀地区石窟艺术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接着,米德昉老师从概念、类型、分区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中国石窟寺及石刻。他依次介绍了各个分区内的石窟艺术特点,指出全国半数石窟都集中在巴蜀两地,可见巴蜀地区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概述全国以及巴蜀地区石窟的总体情况后,米德昉老师进一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巴蜀地区早期佛教美术遗存。他指出,巴蜀石窟保存了中国佛教初兴早期的造像作例,数量大,种类多,虽杂糅不成系统,但通过研究盛行于四川地区民间的佛教造像,可以发现此时期的造像多与丧葬礼仪相结合,为研究早期死亡观念提供了丰富材料。
最后,米德昉老师从地域分布、营建历史、内容题材与艺术作风四个方面介绍了巴蜀石窟的营建与艺术概貌。在内容题材与艺术作风方面,米老师重点讨论了巴蜀石窟从发轫、初兴、全盛、回落到再兴五个时期七百年间的造像。其中,道教天尊造像题材值得关注,尤其至宋代,还出现了大量道教窟寺,以及佛道混合、释道儒合祀的造像。巴蜀石窟的内容题材与艺术特征,体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工匠的精妙技艺,其石窟体系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交融,展现出中国古代的大历史。
与谈环节,米德昉老师讲述了自己从事石窟研究的学术历程。龙红教授就“如何辨别石刻造像的不同工匠风格”问题与米德昉老师讨论,米老师提出“看大风格下的小细节”这一研究方法作为回应。贾国涛副教授表达了对石窟研究与本次讲座的思考,指出石窟发展有着“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地方化”的历史规律,石窟文化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更是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讲座最后,米德昉老师再次强调了巴蜀石窟的艺术价值,指出巴蜀石窟延续了中国石窟艺术之血脉,开创了石窟艺术新的题材与样式,见证了佛教、道教在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米老师呼吁提升对西南地区石窟文化的关注度,并对巴蜀石窟的研究前景寄托了深厚信心与期望。在座师生深受感染,并深切感受到了乡邦文物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撰稿人:易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