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综述 | 唐诗三大范型与中国的文化心灵·宇宙结构
日期:2023-12-23 13:43来源: 作者:

2023年12月22日下午3时,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一百五十四讲暨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系列讲座第七讲之“唐诗三大范型与中国的文化心灵·宇宙结构”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中文系主办,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到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张法教授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金浪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数十人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张法教授提纲挈领地指出: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语言,语言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诗歌,因而诗歌作为解读文化特色的线索,对于现代中国人理解中国文化心灵·宇宙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巅峰,最能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随后张法教授从古诗与中国的美学精神与文化核心、律诗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绝句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以及古体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这四个部分展开此次讲座。


16C519


张法教授在第一部分中首先提出,中国诗歌中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正是通向中国古代的虚实关联型的宇宙。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宇宙之美的核心、艺术之美的核心,而且是文化核心最深邃而又最形象的体现。从狩猎时代仪式中的咒语,到农业时代仪式中的祝辞,再到早期文明的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诗经》,诗一直占有文化核心的地位。古诗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是超艺术的存在,关联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紧接着张法教授从时间的脉络入手,追溯中国古诗从原始的咒语形态到《诗经》《楚辞》再到汉乐府及五言诗的演进历程,并指出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从东汉班固开始的五言诗到唐代律诗绝句的演进。张法教授简要介绍了诗歌律化与非律化两个方向的演进,并指出五言诗以律化为主体与核心,律化体现为一种与宇宙内容紧密关联的形式美的演进。这种演进的极致就是唐诗,因此理解唐诗的体式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由此张法教授将视点引至此次讲座的主体部分:唐诗的律诗、绝句、古体三大体式。


1AA6E4


在讲座第二部分,张法教授探讨了律诗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在形式体制上,律诗代表着中心一体的秩序结构。在语音层面上,律诗音韵又与中国宇宙同构。这种同构是在生活节奏、生命情调和宇宙观念之间的共通,具体体现在平仄四声与阴阳五行的相通,音韵的断连与节气的断连之间的关联,以及“对”与“粘”体现出的丰富性和关联性上。张法教授指出,“一平一仄之谓声同构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诗歌的韵律形制是阴阳和谐的表达,从美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身的美感,也体现人与宇宙的连贯的整体性。而律诗音韵中的“正-变-拗-救”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生命和生活的灵性、中国文化的乐观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调节功能。其次,在句义层面上,诗句意义的对偶显现出宇宙的丰富与和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中文的核心精神就在于“对”,“对”即“对偶”,一般在中间两联,须在对仗工稳之中显出“顶天立地”的气概。从形式美上,中间两联对句以漫天塞地的审美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关系和人生理想;但其占有全诗之中的位置,又彰显着一种与儒家礼法相一致的秩序之美,同时以这种对偶的秩序之美去容纳万有。因此,唐诗的用字既是语音上也是意义上的对应。音韵体现出宇宙的基本规律,字义体现出宇宙的现实状况。所以唐诗体式本身就是着中国美学虚实结合的最佳载体。


174D04


在讲座第三部分,张法教授主谈绝句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张法教授首先从追问绝句的形式的意义出发,沿着起源-演进-名称-定型的脉络论述,指出绝句的形式美主要在于,文短而情长,字少而意多,形简而神丰。与绝句形式美最为契合的就是释道思想,老子的由有而体现无,佛教的由色而体现空,都是要把一事物在具体时空的呈现之“有”与“色”与宇宙整体的“无”与“空”关联起来。而绝句这一体式以诗歌方式逼使着诗人创造之时和读者品诗之时,必须用与释道思想相契合的方式去思考,才能得其真味。张法教授接着指出绝句的创作范式一般有三种类型,不过总体来说,绝句前两句为发挥统摄功能,叙述基本事实,第三句或是引出转折,或是提出假设,尾句总是留白处理,读起来耐人寻味。

讲座最后一部分,张法教授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讲述古体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蕴。张法教授首先就学界对《春江花月夜》的旧解与质疑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独具慧心的解读。张法教授从《春江花月夜》的三十六句对称结构入手,言“三十六”作为中国文化的圣数具有特殊的结构意义,据此张法教授以中国传统的“方五斜七”的分割法则,把《春江花月夜》分为前十六句与后二十句两大部分,对比学界传统对《春江花月夜》九分法的解读,张法教授的提法极具新意,且启示良多。通过对诗句的音韵与诗中意象的具体分析,张法教授解读出其结构中存在的对称美与均衡美。


1967F1


1380B7


1A6D1A



在交流提问环节,金浪教授以朱光潜、宗白华对中国诗歌的美学解读为引,指出张法教授以唐诗三种体式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心灵与宇宙结构,把近现代美学家所开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重构工程推向了又一座高峰。针对金浪教授关于宋诗美学精神的提问,张法教授指出,相比于唐诗的“尚美”而言,宋诗以“尚意”著称,更多体现了个体化的创作原则。张法教授指出,唐诗的美是直观的、形象的,让读者感觉不到文字本身作为载体的存在,有一种大象无形的气质,而宋诗重理,匠人气息更重些,在美学境界上也很难再达到唐诗的高度、深度,这导致了宋代文人的创作“转向”,反而催化出了宋词的繁荣。接着,重庆大学中文系彭文良副教授与阮芸妍老师分别就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法论与大学语文中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论为重心与张法教授展开提问和交流。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 | 禹秋实

审稿、摄影 | 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