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综述 | 姜涛:从“团体生活”的角度,重读40年代文学经验的两个片段
日期:2024-09-24 02:04来源: 作者:


2024年9月20日下午,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一百七十八讲暨美学与文艺批评系列讲座第十四讲“从‘团体生活’的角度,重读40年代文学经验的两个片段”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教授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金浪教授主持,校内外5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


3AEC1D


姜涛教授从两个案例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一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青年人物蒋纯祖与演剧队关于“教条主义”的争执,一是丁玲以“小说家的天才”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经验。小说和现实相互呼应,引出了共同的问题:各种类型的抗日救亡团体吸纳了大量流亡青年后,集体如何“再组织”?个体如何“再嵌入”?


13A4C4


接着,姜涛教授开始分析第一个个案。他介绍了路翎本人不愉快的演剧经验,指出小说对“演剧队”精神结构的精微把握,并进一步分析了缺乏团体经验的路翎为何纠结团体问题。由此出发,他将当下的青年生活现状与小说中的描写相勾连,揭示了现代中国“团体生活”实践中贯穿始终的共性问题,并强调了从历史经验获得启示的可能。姜涛教授认为在“个人—他人—团体—社会”之间的线性推展之外需要对关系结构的把握,需要有一种文学的认知力和感觉力。


12F61B


接下来,姜涛教授进入第二个个案的讲解,即丁玲如何将“写小说的天才”用于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他分享了丁玲遇到“蒋纯祖”式青年和接纳诗人田间两个案例,展示了她对领导力和观察力的自如运用;又以与《夜》有关的残稿为例,细读了其中的农村女性人物刻画,认为团体的组织力、认识力也反哺了丁玲的写作,成就了丁玲文学的独特性。

最后,姜涛教授在收束环节分享了他对人文知识思想工作的看法:在历史急急向前留下的经验层叠中,不断打开那些板结、硬化甚至扭曲的表面,让更多一点“天才的光”透射出来,正是人文知识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责任和可能性所在。

在交流提问环节,针对国统区和解放区进入乡村社会的路径差异、团体本身和外部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姜涛教授强调了不同区域、不同团体的复杂性,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主持人金浪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姜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从历史中打捞介入现实经验的方法,并提醒我们应回到文学的本来意义,用“天才的闪光”的生命力来应对精神危机。


177985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姜涛教授的精彩讲座,既有对文学本身对人性幽微观察的再发现,又打开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团体生活”问题的文学面向。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将继续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促进学术进步,为师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敬请关注未来的系列讲座。


15A78E



撰稿:黄思睿

摄影:陈亚玲